中文 | English
关税战有解吗?“帝国特惠制”的历史启示︱重阳来信2025年5月  2025-05-07 15:30:59


致尊敬的您:


(一)

1932年7月21日,来自不列颠、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纽芬兰、印度和南罗德西亚等地的代表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了一次经济会议,这次会议一直持续到8月20日,史称“渥太华帝国会议”。


会议主要围绕贸易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和想象中高大上的政治谈判不同,渥太华会议的现场堪称菜市场。加拿大代表抓着咸鱼和木材出口问题,怒斥英国代表、前首相斯坦利·鲍德温为什么主张从苏联进口咸鱼,而鲍德温则对新西兰首相科茨大发牢骚,因为新西兰在英国出售牛油和奶油的价格甚至低于在新西兰本土的价格,科茨也不甘示弱,愤怒声讨澳大利亚竟敢用低于成本价的方式在新西兰倾销牛肉,而澳大利亚则对印度的长绒棉让澳大利亚的种植园血本无归大为不满。大英帝国内部也充斥着对贸易问题的撕扯,各地区代表为自身利益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在会议落幕时,英国和各个自治领签订了12份双边贸易条约,形成了著名的“帝国特惠制”。


帝国特惠制的核心包括英国给予来自英帝国内部的一些特定商品以数量和税率上的优惠,对来自帝国外的相关商品加强进口控制或提高进口关税;其它帝国成员国则许诺在增加进口关税的同时给予英国商品例外。总体而言,帝国特惠制是以英国本土为核心构建的关税同盟,通过这一制度构建封闭的贸易圈,这也意味着英国放弃了其自由贸易的政策传统,转而加强贸易保护,在殖民地范围内维持由自身主导的自由贸易。在英帝国以外,以帝国特惠制为谈判的筹码,英国企图通过一系列双边经济条约将全球尽可能多的国家纳入以英国为核心的贸易体系。这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目的昭然若揭,针对的就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当我们翻开这段历史,不免有一种“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的错觉。


(二)

一开始,英国人才是自由贸易最忠实的拥护者,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制造业率先驶上快车道,到1850年英国的工业占全球40%左右,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之后,自由贸易被奉为国策,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英镑成为储备货币。然而1930年代的大英帝国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一战后经济受到重创,刚刚重建不久又恰逢大萧条,英国在全球的产业竞争力下降,出口锐减的同时殖民地市场面临新兴工业国渗透,英国本土贸易额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持续下降。此时自由贸易已经成为英国的负担,如果不保护本国产业和殖民地市场,帝国面临解体风险。事实上,帝国特惠制的实施使英国在1938年将帝国内部贸易占比提升至出口的50%和进口的40%,短期内稳定了经济颓势,也稳定住了殖民地体系。


反观孤悬海外的美国,由于本土并未受到一战打击,反而借由战争产生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工业规模,对外利用战争贷款积极拓展美元影响力。一战结束后,美国经历了“柯立芝繁荣”,到1928年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和贸易国,制造业占全球40%以上,是英国的4倍。与之对应的,在遭遇大萧条之后美国的产能过剩情况更为严重,急需打开市场来激活经济。作为后发国家,美国没有英国那样辽阔的殖民地,帝国特惠制让美国失去大量的潜在市场,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将特惠制称为“对美贸易的最大伤害”。与经济地位不同的是,彼时美国的国际地位严重落后,世界的中心仍然在欧洲。面对来自世界性帝国的贸易围堵,美国开始利用自身实力进行突破,一场长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博弈就此拉开帷幕。


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已经将美国的平均关税提高至接近60%。在面对贸易封锁后,美国于1934年通过了互惠贸易法案,要求其他国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否则继续加征高额关税,目标指向帝国特惠制对非帝国内部商品的关税壁垒,本质上是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组合。美国看准了此时大英帝国内部并不是一条心,不同政治实体之间利益诉求存在矛盾,边缘殖民地和六个白人自治领对于英国本土的贸易依赖程度和产业关系相差悬殊。在互惠贸易法案后,美国开始和英国的自治领与殖民地政府展开谈判,先后与美国市场关联度较大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自治领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削弱了帝国特惠制的影响。美国也将目光转向南美洲,发展新的贸易伙伴,通过在当地投资的方式带动经济发展,进行互惠贸易。


在二战爆发后,随着德国取得一系列胜利,英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战争中工业受损,亚洲殖民地相继丢失,黄金储备耗尽,能够和美国进行博弈的筹码日渐稀少。1940年美国通过英国急需的驱逐舰获得了英国海外基地等利益,已经显示出美国的制造业对于战争天平的强大影响力。在罗斯福与丘吉尔会谈中,美国明确反对“歧视性贸易安排”,双方签署的《大西洋宪章》对自由贸易进行了阐明。此时英国人还在通过含混不清的表述玩文字游戏,但随着美国以租借法案下的援助作为进一步施压的筹码,英国被迫承诺在战后分阶段取消特惠关税。


二战结束后双方的博弈仍在继续,但在战争中惨胜的英国已经无力应对美国的贸易攻势,满目疮痍的欧洲需要再次重建,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深度介入欧洲经济,挤出英国影响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全球储备货币。1947年美国推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签订,规定了国际贸易的“非歧视性原则”,扛起了自由贸易的大旗,从根本上瓦解了帝国特惠制的法律基础,英国尽管努力在GATT中保留了特惠制的形式,但不得不扩大对外部国家的优惠幅度,制度本身名存实亡。随着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过渡期结束,1977年特惠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三)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当特朗普上台后举起关税大棒,将美国的平均关税提高到了超过1930年代的最高水平。当特朗普在谈判中要求其他国家和美国一起对中国加征关税,同时增加对美进口,认为美国长期在贸易中吃亏。我们似乎看着这个世界正在回到大萧条后各国以邻为壑的高关税时代。


英国和美国作为工业革命后两个世界帝国的范本,都经历了从限制贸易保护本国产业,到奉行自由贸易成为全球金融与贸易核心,再到重回贸易保护主义的阶段。政策变化的背后是制造业的兴衰,当美国工业逆袭英国占到全球份额的40%,英国进入到了贸易保护,当中国制造业占全球份额超过30%,美国也进入了贸易保护,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一定是支持自由贸易的,英国如此,美国如此,中国亦如此。


以史为鉴,在帝国特惠制下,英国的自治领依然与美国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美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也是重要的消费市场,显然也是很多国家不愿意放弃的贸易伙伴。庞大的帝国体系从来不可能是一条心,自由贸易带来的利益是渗透关税壁垒的关键因素。经过这么多年的全球化发展,现如今的供应链复杂度远非当年可比,即使是美国最忠实的盟友日本,也不愿意跟随美国一起对中国提高关税,进而远离中国市场损害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失去中国对于制造业强国来说是失去了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大量的高效供应链,企业经营成本提升,市场空间萎缩,对于产业本身是毁灭性的打击。


全球不只有一个美国,各国都有自己的贸易诉求,通过压制贸易需求来建立对某个国家的关税同盟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历史告诉我们贸易战并非无解,我们应当更有信心,但历史也告诉我们需要更有耐心,这将会是一场长期博弈,兼具信心、耐心及智慧的一方才可能笑到最后。



重阳投资

2025年5月7日





▲向上滑动阅览【免责声明】


本材料由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重阳投资”)原创并编辑发布,仅限于提供信息和投资者教育的目的。本材料所依据信息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例如:万得、彭博)和内部研究成果,相关信息被认为是可靠的,但重阳投资不对其完整性或准确性作出任何明示或默示的陈述或保证。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本材料中引用的任何实体、品牌、商品等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不代表重阳投资的实际操作。因基金产品投资限制、投资组合调整和交易成本等多种因素,重阳投资的实际操作有可能与本材料中得出的结论不同。

本材料并不考虑任何阅读者的特定投资需求、投资目标或风险承受能力。阅读者在投资之前,应当仔细阅读产品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本材料版权属于重阳投资,未经重阳投资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材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