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Why Buddhism is True  2021-06-17 15:30:40

Why Buddhism is True

︱重阳投资 舒泰峰

(一)

这是一部奇特的书,它从科学与佛学打通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认知真相。这本书的中文书名叫《洞见》,不过英文名更吸引人——Why Buddhism Is True。


书中讲到,人是进化的产物。进化的第一法则就是基因的传递,为了完成这一目的,进化给人类制造了许多的“奖励”机制,它体现为各种感官的快乐,也就是所谓的“七情六欲”。这些感官的快乐都是很短暂的,唯其短暂,所以人类才会不停地努力追寻这种快乐。想象一下,如果吃一顿饭就可以十年不饿,那么还有谁为会去努力劳作呢?正因为快乐易逝,所以我们永不满足,如果贪求过度就形成了“贪婪”。


这些“七情六欲”不仅是短暂的,而且很可能还是虚假的。这有科学实验为证,灯亮之后把甜果汁滴到猴子的舌头上,可以监测到猴子立刻开始分泌多巴胺。多次试验之后,只要灯亮了猴子就会分泌多巴胺,而真正尝到甜果汁时反而多巴胺越来越少了。人类也一样,一旦预期将吃到自己最喜爱的食物时的快感甚至多于真正吃到时的快感。这种预期某种意义上就是“幻觉”。


快乐会产生幻觉,恐惧也会。你不得已走进一个丛林,你知道不久前有个人就在那片丛林里被眼镜蛇咬死了。突然,一阵风吹过,草丛中有嗖嗖的声音,你毛骨悚然。草丛里其实是一只蜥蜴,但是你“千真万确”地看到了一条眼镜蛇,其实那不过是恐惧造成的幻觉。这恐惧的幻觉也是进化的产物——虽然草丛异动中出现眼镜蛇的概率只有1%,但是这1%在关键的时刻能够确保你的生命安全。


本书作者罗伯特·赖特是进化心理学的专家,在他接触了佛学之后,他发现“焦躁、绝望、仇恨、贪婪……尽管这些情绪和噩梦这种毋庸置疑的幻觉不一样,但是如果你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都具备幻觉的构成要素。” 


人类的进化最早的路径是自然选择,而自然选择的路径是实用有时候甚至是残酷的。“如果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将某种幻觉植入机器,它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罗伯特·赖特写道。


(二)

自然选择制造出来的最大幻觉可能是“自我”。在这方面,佛学和科学再一次达成了共识。


佛学认为构成“自我”的五种东西——也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虚幻的。佛经曾记载佛陀和一个叫“火吠舍”的人辩论。火吠舍说,我觉得你说的“五蕴皆空”不对,我认为五蕴都是我的一部分。佛陀就问他,假如有一个国王,有人在这位国王的领土里干了坏事,那么国王有没有权力惩罚他呢?国王是否有权力放逐他?火吠舍说,国王有权力这么做。佛陀追问,那你有权力随意改变自己的身体吗?火吠舍哑口无言。佛陀认为,既然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身体(色)、感情(受)、感知(想)、行为(行)和意识(识),那么又何来“自我”呢?


再来看看进化心理学的实验。实验把受试者分为两组分别看电影。第一组看恐怖片,第二组看浪漫爱情喜剧。


看完电影之后,又给受试者们看两个艺术博物馆的广告。第一个广告的宣传点是这个艺术博物馆深受欢迎,每年有几百万人来参观,强调的是它符合众人的喜好。第二个广告的宣传点则是这个博物馆一般人欣赏不了,你来就能彰显你与众不同的品位。


刚才看过的电影对你选择博物馆会有什么影响呢?结果是,一开始看恐怖片的人更容易受到第一条广告的影响,他们更愿意去一个人多的博物馆。而看浪漫片的人更容易受到第二条广告的影响,他们想去一个人少的博物馆。


这是因为恐怖片和浪漫片开启了你大脑中不同的模块。恐怖片开启的模块叫“自我保护”,人多的地方显然会更加安全。浪漫片开启的则是“求偶模块”,它会让你更倾向于找一个私密的地方。


 这就是进化心理学发现的结论,人的大脑是由诸多的模块组成的,除了“自我保护”、“求偶”模块,还有“保住配偶”、“群体认同”,“关爱亲属”、“社会地位”、“避免疾病”等模块。这些模块并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而是互相竞争的关系,每个模块都向你输出一个感情,哪一种感情力量大,哪个模块就胜出了。所以,所谓的“自由意志”或者“自我”是不存在的。


(三)

自然选择塑造了我们的“七情六欲”,“自我”的幻觉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七情六欲”。但是自然选择并非人类进化的唯一路径,在自然选择之外还有社会选择。社会选择要求我们超越仅仅作为基因传递工具的动物性,变得不那么自私、狭隘、短视,不那么贪恋短暂的愉悦,而变得更加协作、理性、包容,更加追求长久的幸福,也就是使人变得更具有“人性”,甚至有的人可以超越人性展现出某种“神性”。


在由科技进步和市场机制相叠加造成的现代社会当中,我们早已摆脱了先祖们所面临的生存繁衍的困境,社会选择的权重显得越来越凸显。但是在自然选择进程中形成的我们的认知显然与我们生活的现代环境造成了严重的错配,或者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的身体已经处于二十一世纪,但是我们的大脑还停留在丛林社会,这无疑极大地阻碍了我们走向真正的幸福。


破解的路径有两个。一种是传统的路径,也就是用自律自控来代替我们的情绪。因经济学和心理学交叉研究而获诺贝尔奖的丹尼尔·卡尼曼在其代表作《思考,快与慢》就提出用大脑中代表理性的系统2来代替由情绪驱动的系统1。这可以说是理性对于自然选择的抵抗路径。


但是如果真如《洞见》一书所描述的,根本不存在一种“自我”,那有谈何自律或自控呢?


这就涉及到本书的核心观点了。本书给出的方法不主张用理性抵抗自然选择,而主张运用佛学正念内观的方法,辨识、接受、审视种种欲望,最终做到“不执”。作者还通过亲身实践得到了一些非常深刻而生动的体会,读来饶有趣味。


当然作者并不是主张要像佛教徒那样离尘绝世,相反他同样享受自然选择带来的生而为人的乐趣,只是提醒人们不要沦为欲望的奴隶,并且建议读者可以尝试用正念的方法更好地认识自己。


股市是人性的放大器,无论贪婪还是恐惧,种种情绪都在其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投资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这或许正是这部看起来有点“玄”的书在投资界大受欢迎的原因。


图片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美]罗伯特·赖特

译者:宋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8月



作者简介


[美]罗伯特·赖特
罗伯特·赖特,普林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智囊,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大西洋月刊》《纽约客》《时代》等杂志的撰稿人,他的关于科学、技术和哲学的文章,曾多次获国家期刊奖。主要作品有《神的进化》(入围普利策奖)、《三个科学家及其上帝:寻找信息时代的意义》(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道德动物》(《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非零和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被《财富》杂志列为“有史以来最具智慧的75本专业书籍”之一)。


- The End -